三联书店近日出版了宋明炜《少年中国:民族青春与成长小说(1900—1959年)》与滨田麻矢《少女中国:“女学生”的一百年》中译本新书,并于日前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了分享会。活动以“青春百年:当‘新青年’的呐喊遇见‘打工人’的低语”为题,围绕百年中国文学中的青春叙事展开深度对话。
活动中,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宋明炜、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滨田麻矢(线上)、作家梁鸿、学者李浴洋共聚一堂,探讨青年形象的变迁。
展开剩余51%宋明炜在《少年中国》中以梁启超《少年中国说》为起点,梳理了1900年至1959年文学中的青年形象演变。他认为,现代中国的青春叙事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捆绑。“五四青年肩负‘肩起黑暗闸门’的使命,抗战青年在流亡中寻找尊严。书中反复出现的‘成长’、‘理想’等关键词,揭示了青年在宏大历史中的角色。”
滨田麻矢的《少女中国》撕开了被忽视的女性叙事。她指出,在梁启超“少年中国”与陈独秀“新青年”的宏大话语背后,女学生始终徘徊于历史边缘:“她们被期待成为‘治愈男性的港湾’,却极少站上主舞台。”在她看来,在男性作家笔下的女学生往往被简化:沈从文的翠翠是“自然精灵”,张恨水的冷清秋是浪子回头的点缀等等。
当两书并列,一个残酷真相浮现:男性的“成长”指向民族成熟,女性的“觉醒”却被简化为婚恋选择。梁鸿对此深有共鸣:“年轻女作家仍在标签化困境中挣扎。书写自我时,她们的优势是细腻的生命体验,困境则是被简化为‘女性题材’。”
活动以宋明炜的总结收尾:“青春的本质不是被征用的符号,而是一场永恒的博弈。”百年前,梁启超幻想“少年中国如旭日初升”,鲁迅却看见“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”。变的是讲述方式:从启蒙火种、革命燃料到消费标签、自嘲盾牌。当《少年中国》与《少女中国》并置,两书共同揭示了青春叙事的复调性——它既承载民族想象,亦记录个体挣扎,而这场博弈仍将持续。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记者:路艳霞
发布于:北京市博牛配资-股票十大平台-配资十大平台-开户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