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、处方药的加减:“君臣佐使”与“奇之不去则偶”
《黄帝内经》里面有篇“至真要大论”,里面有提到:君二臣一是奇数;君二臣四是偶数。过去中医训练的时候,南派、温病派的师傅教徒弟:用药一定要“君臣佐使”。他们很讲究,讲究到已经食古不化了。诸位千万不要受它局限甚至被药物学绑住、被君臣佐使绑住。你只要对每一味药物都很了解,随时可以组成一个药出来。有的人中规中矩开处方,结果一个病都治不好。
有的人开处方开得很乱,他随病人的陈述写处方,后来发现病人的陈述误导了他,又把处方前面的药删掉,重新加新药进去,等病人统统陈述完,再回顾一看,处方上面画得乱七八糟的,可是乱中有序。这种针对一个人开的处方,一定是未来医药的趋势,叫个人的方剂。中医称为国医,最大的优点就是个人的处方。西医是大家的处方,管你是阿猫阿狗,高血压通通是这个药,吃下去每一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。中医看高血压每个人都不一样,开的处方内容就不一样,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好处。
《黄帝内经》不提佐使,它提君臣:君二臣一就是二加一是奇数三;君二臣四,二、四都是偶数,“偶之治”;君二臣三,一样是属于奇;君二臣六也是偶数。奇数的处方病没有治好是“奇之不去”,比如四逆汤有生附子、干姜、炙甘草,是回阳救逆的。药下去病人没有救回来,接着改用通脉四逆汤,就是再加一味药进去,把它变成偶数。“奇之不去则偶”,这就是药物的加减。奇之不去则偶是重方,加重的处方。我们常常会用到,这就是内经的原则。以后在介绍《伤寒》的时候,大家就知道,“哦,原来是这样来的。”
七、学中医的重点
中医药物学是把药物分开,一味药一味药地介绍给大家。等讲《伤寒论》《金匮》时就介绍处方。我们的针灸是依据《针灸甲乙经》跟《针灸大成》来的,还有《黄帝内经》《神农本草经》《伤寒》《金匮》,这些是中医的主流。完全了解了这些东西以后,再去看别家的医书,不管是徐灵胎、孙思邈的还是其他人的著作,不但速度很快,而且会去芜存精,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迷惑你。否则读中医会很累,因为几千年来有太多的名医著作,很有名,可是不见得能好病的。看他们的书,如果没有中心思想、没有自己的想法,再加上药物不熟,一定被误导。
经方是什么?是绝对处方。也就是,药下去没有什么可能、如果、也许大概,不是一就是零。两个青龙,三个承泣,四个祛痰的,还有泻心汤等等,这种绝对的处方,药性不是很了解怎么敢下手?一下手不是一就是零。所以药物必须得了解。
经方里面也有部分缺失的地方,并不是经方不对,而是少掉了、漏掉了。汉朝以来那么久了,因为竹简散失、后人重新整理、组合等等原因,可能漏掉一些条辨,漏掉一些处方、甚至将竹简B的内容错放至A下面,我们懂得了本草的每一味药,就有能力发现里面的错漏之处,就能把处方里面不合理的药拿掉:“这两个药张仲景不可能放在一起。”一改掉药,就变成“一剂知,二剂已。”而世面上通行的处方,大家说经方没有用,实际上是那个药错了,我敢把它改过来,是因为我了解它不合理。研读到这个程度,你就不会被处方迷惑,同时自己可以设计处方。比如经方里面有两个补血的汤,小建中汤跟炙甘草汤,有时候补血的药还需要加其他的药,可是经方里没有了,这就需要因时因地视病人的状况加进去,这都是在经方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去增润处方,但基本的精神不能错。所以《神农本草经》《伤寒》《金匮》《黄帝内经》方面的根基很扎实,若想选加自己的东西就不会挑错,避免把文不对题的东西放上去,也不会浪费时间在中医的理论里面打滚。有的人打滚了一辈子,到后来快死的时候才发现“我讲错了”。为了以后的绝对处方(所谓绝对处方,就是不用改了,一剂下去不用改的处方),基础就要靠现在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建立起来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里面的药物有上篇、中篇、下篇。药物分三种:一种是养生、一种是能够遏制疾病发展、一种除邪。
中医在过去因为时代背景的关系,汉朝比较着重经纬之学,常常用些神鬼的东西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面也能看到:什么常吃这个药能使神仙不死,对这些文字诸位不需要计较。为什么说吃了那个药可以不死?想想看当时的时代背景,比如有个忧郁症吃了这个药快乐似神仙。现代人对神仙的定义不一定和古人对神仙的定义相同,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容易把某些东西神格化,有些帝王也为了让人认为他是天选之子,制造一些玄幻的东西出来,所以不要硬要把现代人对神仙的观念灌输到那个时代去,对其中的有些神化记述也不必去斤斤计较。
近年来,我们的中药很多都被国外拿去,比如大黄出口作成大黄锭,之后再返销回来。有的药材出口是一毛一斤,返销回来是一元一粒,这是中国的悲哀。台湾过去黄柏产得很多,被日本、美国拿去做成消炎药,通过内外勾结,或者是通过勾结联合国卫生组织再回销回来。很多进来的药一点用也没有,摆在那里直到失效。所以我们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FDA,中药自己做自己用,美国的FDA承不承认我是我的事,我也不管你承不承认,我也不承认你,保护自己中药的利益,经过斗争,中药出口,一个处方获益几代人都吃不完。所以诸位学到以后,一定要把它发扬出去。
我们在讲药性的时候,包括食物,你身旁周围的东西都是你的药,不一定非得用正常的药,俯首可得的比如针灸,没有针灸比如用桂枝汤让肌肉里面的水、汗发散出去。如果没有桂枝汤,给他用推拿或按摩也一样能达到这种目的;如果这个人最怕针,把针拿出来,他马上流汗;如果这个人针也不怕,却怕老妈、怕老婆,老婆一来,他吓得全身冒汗,病就好了。诸如此类的都可以很灵活地运用,因为懂了病理学、心理学很,再知道病是怎么来的,他需要什么样的状况,即使没有药也有很多取代性的东西,只要达到治病的目的即可。治病的手段很多,方式很多,药物学只是其中一种。
药物学非常好用。比如千里之外有人发病很紧急,需要你要帮他,你说“不行我现在不能帮你”,为什么?“因为我不了解你的家庭情况,请你把你家所有三代的情形、周围所有的亲戚、还有你怕谁、你爱谁统统写出来”,你还在等,他在那边写的时候就已经死掉了……所以药物也是很重要。有时候来不及了就抓处方,救人第一嘛,所以药物学还是很重要。
在学《伤寒》《金匮》之前,你们有了《针灸》的基础、六经的辨证法、再学《黄帝内经》,再学《神农本草经》,再读《伤寒》《金匮》的话就很厉害了。《伤寒》《金匮》以后再开始讲案例,学完以后,你们马上处方、针灸穴道通通就出师了。然后再去看其他的书,就会去芜存菁。得到了一个处方有没有用?你一看就知道,不需要再去研究;知道病人的起因,处方一看就知道有没有效,就可以做到这个阶段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记录了什么药可以治什么病,后面带个症状出来,有些症状比如“噎、膈”让人看不懂。这里我找了很多资料,附在书后面,把过去的症状比如“噎、膈”,解释清楚:接近现在说的食道癌。再比如“脑疽”可能就是现在的是脑瘤,脑部里面长瘤;“乳巖”,宋时称“乳岩”,因为硬如岩石,现在就称为乳癌。诸如此类的,类似文字在读《神农本草经》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。看到一味药是治疗乳岩的,你说:“老师,这个是乳巖,我们学的是乳岩,一定不对”,你就把它删掉了,结果那个救命的药也把它删掉了,其实是一样的东西,只是名字不一样。在《神农本草》我就会更正,把同时有很多名称的记录起来给你们看。比如鼠瘘就是人的脚上生出一根黑毛,你把它剪了又长,剪了又长,象这种症状很不好考证,也不能说是缺失,因为年代太久远,症状的名称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,这部分工作,我都帮诸位做完了。所以你们拿到,很完整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博牛配资-股票十大平台-配资十大平台-开户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