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泊萎缩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高频考点,它综合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,常作为综合大题出现。下面我将为你系统梳理关于“湖泊萎缩”的考点、分析思路和答题技巧。
一、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(核心考点)
高考中分析原因通常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展开,并且要强调人为原因是主导因素。
(一)自然原因
1.气候变化(全球变暖)
(1)降水减少:流域内降水减少,直接导致湖泊补给水源不足。
(2)蒸发加剧:气温升高,湖面蒸发量增大,导致湖水水量亏损。
(3)冰川退缩:对于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湖泊(如青藏高原湖泊),初期冰川加速融化可能使湖面扩大,但长期来看,冰川储量耗尽后,融水补给将急剧减少,导致湖泊萎缩。
展开剩余89%2.地质构造运动
局部地壳抬升,可能导致湖水外泄,或者流域范围改变,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,通常不是现代湖泊快速萎缩的主因。
(二)人为原因(重中之重)
1.过度引水灌溉:这是干旱、半干旱区湖泊萎缩的最主要原因。
(1)过程:在湖泊上游的河流沿岸大规模开垦农田,修建水库、渠道,截留了大量本该流入湖泊的河水。
(2)典型案例:咸海萎缩、艾比湖萎缩、罗布泊干涸。
2.围湖造田
(1)过程:在湖泊周边地区(湖滨带)修筑堤坝,排干湖水,开辟为农田。这直接减少了湖泊的面积和容积。
(2)典型案例:洞庭湖、鄱阳湖面积的历史性缩小。
3.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增加
随着流域内人口增长、工农业发展,从入湖河流中取水量不断增加,导致入湖水量锐减。
4.水土流失与湖床淤高
(1)流域内植被破坏(如砍伐森林、过度放牧)导致水土流失加剧,大量泥沙被河流带入湖泊并沉积,使湖床抬高,湖泊变浅,容积减小。
(2)典型案例:洞庭湖“泥沙淤积”是其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5.水资源浪费与污染
灌溉方式落后(如大水漫灌)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。水污染虽不直接减少水量,但会降低水资源的可利用性,间接加剧水资源短缺。
二、湖泊萎缩带来的影响(危害)
分析影响要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层面展开。
(一)生态环境危害
1.生物多样性锐减:湖泊萎缩、湿地减少,使水生生物、湿地植物的栖息地破坏,导致物种减少甚至灭绝。
2.湖水盐度升高(对于内流湖):湖泊失去河水补给,蒸发加剧,盐分在湖中不断浓缩,导致湖水盐度增加,最终变成咸水湖或盐沼,鱼类等生物无法生存。(咸海是典型)
3.气候趋于干旱:湖泊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,区域空气湿度下降,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,可能导致当地降水减少,加剧干旱。
4.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:湖底裸露的盐碱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周边地区扩散,导致周围土地盐碱化、沙化,形成“白色风暴”(咸海地区)。
5.地下水水位下降:湖泊水位下降,对其周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减弱,可能引起周边地区地下水位下降。
(二)社会经济危害
1.渔业资源枯竭:湖泊面积缩小、盐度变化或污染导致渔业产量大幅下降。
2.农业灌溉水源短缺:湖泊萎缩反过来又加剧了区域水资源危机,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3.航运价值丧失:水位下降,航道变浅,航运功能衰退。
4.旅游景观破坏:美丽的湖光山色消失,旅游资源价值降低。
5.威胁居民健康:干涸的湖底扬起的盐尘可能污染空气,引发呼吸系统疾病。
三、治理措施(应对策略)
治理措施要与原因相对应,体现“人地协调”的可持续发展观。
1.统筹管理,节约用水
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。推行节水农业(如滴灌、喷灌),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,加强公民节水意识。
2.退耕还湖,退田还湿
拆除非法围垦的堤坝,恢复湖泊原有的蓄水面积和湿地生态功能。(洞庭湖、鄱阳湖的重要措施)
3.植树造林,保持水土
在湖泊上游及周边地区植树种草,减少水土流失,从而减轻湖泊的泥沙淤积。
4.合理利用,防治污染
严格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,防治湖泊富营养化,保护水质。
5.跨流域调水(需谨慎评估)
在极端缺水地区,可考虑从外流域调水补给湖泊(如向白洋淀、艾比湖生态补水),但需充分评估其对调出区的生态影响。
四、高考答题技巧与模板
1.审题关键:看清题目问的是原因、影响还是措施,或者是“分析...”这种需要综合阐述的指令。
2.答题结构
(1)原因类:自然原因(气候、蒸发/降水) + 人为原因(用水结构:农业灌溉、工业生活;围湖造田;植被破坏)。
(2)影响类:生态影响(生物、气候、盐碱化、地下水) + 社会经济影响(农业、渔业、航运、健康)。
(3)措施类:管理(统筹规划) + 工程(退耕还湖、调水) + 生物(植树造林) + 技术(节水技术) + 法律(污染防治法规)。
3.结合材料:一定要从题目给出的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!材料中提到的“修建水库”、“扩大耕地”、“降水量线变化”等词语,都是答题的重要依据。
4.案例支撑: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,简要提及典型案例如咸海(过度引水)、洞庭湖(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),能使答案更出彩。
五、经典案例链接
1.咸海:人为原因的极致体现——为发展棉花种植,大规模引阿姆河、锡尔河水灌溉。
2.洞庭湖/鄱阳湖:“围湖造田”和“泥沙淤积”的典型,现在主要措施是“退耕还湖”。
3.艾比湖: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,因上游垦荒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而萎缩。
4.青海湖:曾因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一度萎缩,近年来通过生态保护措施,水位有所回升,是治理的正面案例。
六、例题分析
1.阅读图文材料,完成下列要求。(18分)
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,湖盆开阔、湖水较浅,水生植物繁盛。由于大规模的人为排水和围湖造田,草海水域面积一度仅存5平方千米。1980年贵州省决定恢复草海,1992年当地被设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至2022 年草海水域面积达46.5 平方千米,超过 10 万只候鸟在此越冬。下图示意草海的地理位置。
(1)简述草海萎缩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。(6分)
(2)分析当前草海成为众多候鸟越冬地的有利条件。
(6分)(3)从生态安全的角度,说明建立草海自然保护区的意义。(6分)
答案:(1)水域面积减少,调节气候作用减弱;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,多样性减少;水体自净能力减弱,水质下降;调节径流能力减弱,旱涝灾害增加。(每点2分,任三点得6分)
(2)湖盆开阔,水域面积广,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;水生植物繁盛,鱼类众多,鸟类食物充足;湖水较浅,便于鸟类觅食;纬度较低,冬季温度适宜,利于鸟类越冬;该地为自然保护区,人类干扰较小。(每点2分,任答三点得6分)
(3)草海湿地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、贮备地,保护区涵盖整个草海范围,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;草海湿地具有维持水循环、调节气候、蓄洪抗旱等功能,建立保护区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;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与科学研究的场所:有利于培养公民生态文明观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。(每点2分,任答三点得6分)
发布于:广东省博牛配资-股票十大平台-配资十大平台-开户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